漈下建筑群

2021-07-19 12:55:35 来源: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漈下建筑群

漈下建筑群

漈下建筑群

  漈下建筑群:由龙漈仙宫、云路门城楼、龙山公祠、甘氏支祠、迎仙桥、峙国亭、飞来庙、聚宝桥等八处组成。

  (1)龙漈仙宫,又名登瀛宫,明隆庆三年(1569)、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坐南向北,建筑面积约230平方米。由门楼、天井、大殿及厢房等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

  (2)云门路城楼,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由上下两层组成。下层为砖石结构,设北门、东门两处。上层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歇山顶。

  (3)龙山公祠: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改为祠。龙山公祠建于龙漈溪畔,门楼斜迎来水,开设于祠堂的右前方。单进合院,四面高墙围合,宽15.82米,深29.67米。前天井前方是空透的下马厅,二面围廊;厅堂面阔五间,宽13.5米,进深七柱,深13.73米;明间使用跨空大额枋,减去前廊柱、前檐柱、前金柱、中柱共八根立柱,形成宽大通透的厅堂空间;前后金柱间为五架抬梁,五架梁前方,在前廊及前金步间的单步梁下方单纯仅用斗拱悬挑而不使用双步梁支撑,美观大方之中又显示出超凡的工艺技巧,是明代建筑减柱手法的突出体现。

  (4)甘氏支祠:沿溪而建,四面高墙围合,门开中间;宽8.9米,深21.53米。单进合院式,前天井三面围廊,厅堂面阔三间5.71米,进深七柱10.41米,但次间二侧用山墙搁檩,不用立柱。厅堂前廊轩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简洁,明晰实用。

  (5)迎仙桥:木质平梁,单檐歇山,四扇八柱风雨廊屋桥。面阔三间,长9.99米,进深二柱抬梁,宽3.50米,距水面高度3.89米。在桥内梁枋的内外侧面,保留大量的人物故事和花鸟彩绘装饰。

  (6)峙国亭:位于漈下村西南端,为南向进出村子必经之路亭。亭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宽6.5米,高5.48米。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金柱间抬梁,但在亭子东北侧通往横路街方向,又减去一柱,成为独特的15柱结构。神龛供祀武圣关公及关平、周仓神像。该亭脊檩下墨书纪年“大清康熙四拾肆年歲次乙酉”,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但亭内构件简洁明朗,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弥足珍贵的是,在亭子内外上下各处梁枋的内外侧面,保留下来大量的人物故事彩画,绘画题材涉及“三国”、“水浒”、“封神榜”以及各类传奇故事、人物传说等,人物动作各异、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色彩鲜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清代彩画题材库。

  (7)飞来庙:俗称水尾殿。“旧址在水尾,坐东向西,今迁聚宝桥右,崇祀飞来大王、夫人奶”。单进合院式,前天井三面围廊,总面积155.89平方米。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宽8.63米;进深五柱,8.57米;抬梁、穿斗混合式,前廊轩顶,前后金柱间抬梁。飞来庙的前廊及大殿神龛二侧、墙壁上留存有大量的古壁画与楹联。

  (8)聚宝桥:又称漈川桥、水尾桥。木质平梁,二侧加支斜撑拱臂,单檐歇山,八扇十六柱风雨廊屋桥。面阔七间,长25.11米,进深二柱抬梁,宽3.97米,距水面高度4.88米。神龛供玄天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