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传奇|千年古殿重生记

2021-01-06 18:16:34 来源:福建日报

前世传奇|千年古殿重生记

  讲述人 杨秉纶(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 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对大殿的构件进行了取样,经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用碳14进行测点,结果表明正如实测和考证的断代,确认大殿是千年前的遗物,在福建的文化史上记下了重要的一页。

  华林寺大殿的保护工作,也正如它的历史一样,曲折而坎坷。

  1953年秋,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福州市鼓楼区屏山下的华林寺,当时对它的断代问题未有明确定论,只好把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时大殿的状况是:面阔七间、进深八间、九脊重檐,副阶周匝。五代时期的原来结构(阔三间深四间,九脊单檐),被后期扩建的部分和走廊团团围在中间。殿中供奉的一尊泥塑释迦牟尼,端坐在须弥座上,有木雕熠熠背光回护。佛前为阿难、迦叶二弟子侍立。殿扩建的两侧及后侧供奉二十四诸天神。大殿之外,尚存山门、天王殿、两廊僧寮、明离殿(火神庙)、普济堂等大量附属建筑。

  之后,由于该寺停止宗教活动,除大殿受法律保护由文化部门照看外,其余建筑失于维护,于上世纪60年代相继荒废、倒塌殆尽。

  1966年上半年,为了保护大殿,文化部门拨出专款,在大殿四周砌建围墙,以资保护。同年6月,因“破四旧”运动,殿内佛像被尽数推倒,须弥座夷为平地,大殿被占用。

  1970年前后,大殿被圈入机关用地。原预定将大殿拆除,幸因当时机关事务管理局缺少仓库,大殿被利用为堆放杂物场所,免除了被拆之灾。当时殿前建起汽车修配厂,殿东侧即是锯木车间,殿东是机关车队的停车场,殿后盖起大楼,殿的前后廊因妨碍机关大院交通,先后被锯拆。

  1979年,清华大学教授莫宗江赴厦门考察,路过福州。莫教授非常客气地要求:“久闻福州华林寺大殿,想来瞧一眼。”没料想这一眼,让老教授流连忘返,整整延迟了三天行期。莫教授认为,华林寺大殿是全国现有保存下来屈指可数的古建筑精品。返回北京后,他立刻设法向国家文物局递交申请报告。

  1980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莫宗江教授率领清华大学两位研究生,前来福州考察测绘大殿,并认定华林寺大殿确是千年前的木构建筑,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有人向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反映,“没有什么价值的破庙摆在政府大院里,影响大院整顿”。项南决定亲自来看一看这座破庙有什么来头。我闻讯马上赶到现场,项南同志开门见山地问:“你们这个(庙)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价值?”我就请他进到殿内,将五代时期的原构做了介绍,并把测绘和复原设计图纸送给他看。项南同志看了之后很高兴,说:“大殿要保护好。将来,殿的周围还要多种些树木。”

  当夜,我以个人名义写了3000字长信,专门叙述大殿的历史、结构、保护的目的和意义。不出三天,项书记就在信上批示:“大殿要保护好。要制定一个保护计划,请国家文物局专家审定。”批件到了省文化局,省、市文化部门都松了口气,此前跑遍福州八一水库、于山、鼓山等地,发现都无满足搬迁保护这座千年木构建筑的自然条件。项书记一锤定音,确定了就地保护大殿。

  1982年,大殿由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国家文物局派出古建专家、高级工程师祁英涛等人前来福州,实地考察华林寺大殿,确认大殿应当尽快落架重修。1984年6月,高级工程师李竹君奉命来福州商讨修复工程事宜。此后,划定了大殿的绝对保护范围: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确定迁走汽车修配厂(花费100万元)和车队,为保护千年大殿提供了基本条件。

  1986年初,组建了福州华林寺大殿修复工程办公室,由国家文物局专家李竹君工程师主持大殿落架重修工程,大殿新址较原址东偏14.6米,南移8.3米。我受指定负责现场施工。我们对华林寺大殿进行了实测、落架(自上而下,逐渐拆卸下每一个构件),经过修整、调整,再重新组装起来。

  1991年,经国家文物局和省、市验收组验收评定:“工程质量合格,予以验收。”至此,前后历时约6年(1985年—1991年)的华林寺大殿保护工程圆满结束,千年古殿不但益寿延年,而且重现了昔日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