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奋力打造“武夷山样本” 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

2020-09-02 18:04: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福建奋力打造“武夷山样本”  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

  福建省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森林覆盖率66.80%,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生态文明指数全国领先,植被生态质量全国第一,建设国家公园具有独特优势。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福建省武夷山被确定为我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为扎实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福建省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突出改革创新,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吹响了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号角。

  在武夷山组建国家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23处、中国第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的保护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在世界双遗产地建立的国家公园。

  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价值高。武夷山拥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目前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植被类型。海拔2160.8米的黄岗山,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素有“华东屋脊”美誉。

  物种资源丰富多样。武夷山物种丰富度居世界大陆区系前列,共记录野生高等植物2799种,占福建省高等植物的52.22%;野生脊椎动物558种,占福建省野生脊椎动物的33.27%。被誉为“鸟的天堂”:鸟类种数达302种,占全国鸟类种数近1/4;“蛇的王国”:蛇类种数达58种,占全国蛇类种数27.75%;“昆虫的世界”:昆虫种类达6849种,全世界昆虫总共34个目,这里有31个,有“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和“天然植物园”之称。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拥有绵延数千年历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被誉为“闽邦邹鲁”;保存有堪称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是闻名中外“朱子文化”的摇篮和世界红茶及乌龙茶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的“茶文化艺术之乡”,开创了“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传奇。

  丹霞地貌独树一帜。武夷山奇秀甲东南,万古奔流的九曲溪将36奇峰、99岩连为一体,形成“碧水丹山”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观,是我国同类地貌中山体灵秀、类型多样、景观集中、山水结合好、视域景观佳的自然景观区之一,在中国名山中享有独特地位。

  打造国家公园建设的“武夷山样本”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涉及福建省南平市的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和邵武市4个县(市、区),区内居住人口3000多人,汇集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九曲溪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不同的保护地类型,总面积1001.41平方公里。

  福建省委、省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把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体制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在我国南方集体林区建立国家公园探索了路子,打造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武夷山样本”。

  体制:管理统一高效。福建省委、省政府整合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武夷山景区管委会有关职责,组建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实现了机构整合和统一管理。在试点区涉及的6个主要乡(镇)分别设立国家公园管理站,站长由所在乡(镇)长兼任,形成“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同时,创新协同管理机制,明确管理局、属地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的职能,并视情况召开协调会、办公会、推进会等,推进试点工作落实。建立跨省联保机制,福建、江西两省林业局成立联合保护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体系:法规制度完备。出台“一条例一办法一规划”,即颁布《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印发《武夷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2017—2025年)》,并制定国家公园管理、生态监测等12个规范标准和资源保护、旅游管理等11项管理制度,依法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模式:生态保护从严。依据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和利用价值,将试点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2个管控区,特别保护区、严格控制区、生态修复区和传统利用区4个功能区,并明确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界线,实行差别化管理。按照森林覆盖率等11个指标对生态保护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对乡村规划区内“两违”整治、茶山整治实行联动执法。完善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主体责任。目前国家公园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72%。

  机制:保护与发展共赢。对试点区内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对天然乔木商品林给予停伐补助,对9242亩集体人工商品林参照天然林停伐补助标准予以补偿,对1.13万亩毛竹林实行经营管控并给予一定补偿,对主景区7.76万亩集体山林所有者实行补偿,收储重点区位商品林2249亩,引导村民建成茶—林、茶—草混交生态茶园示范基地2700余亩。引导村民发展生态茶产业、生态旅游业、富民竹业和林下经济。2019年,试点区内农民人均收入2.4万元,比试点前增长26%。同时,投资4450万元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每年投入垃圾处理补助资金125万元。出台生态移民安置办法,实现武夷山市兴田镇南源岭旧村70户和光泽县寨里镇大洲村11户顺利搬迁。

  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发一封信、一本书、一画册、一部片,建立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形象LOGO、宣传语,规范设置公益宣传标识标牌,塑造国家公园形象。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及各类新媒体,全方位宣传国家公园政策和理念。依托宣教馆、朱熹园等宣教阵地,广泛开展宣教活动,每年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学生等达1.5万人次。被确定为试点以来,组织开展野外科考、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7批97人次。

  福建省将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以走在前列的政治站位和担当,着力把武夷山国家公园打造成为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的典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典范、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的典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数据来源: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