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传奇 福建史前窑业技术肇始与发展

2020-03-16 15:59:03 来源:福建日报

  

前世传奇 福建史前窑业技术肇始与发展

讲述人 黄运明(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福建陶瓷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制瓷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专业的制陶窑炉就已经出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其窑炉结构又发生了重要变化,为西周时期原始瓷的出现以及后来成熟瓷器的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地处闽北的葫芦山遗址,给我们展示了在成熟瓷器产生以前的窑业技术演变史。

  在葫芦山遗址的历次考古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窑和夏商时期陶窑遗迹,为探索闽北地区制陶工艺、陶窑技术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窑共发现两座(Y1、Y2),其中Y1形制保存完整,为半地穴式窑,由窑室、火道和火膛组成。通过测年得知,其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成为探究福建乃至我国东南地区陶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而上世纪90年代在葫芦山发掘出土的夏商时期23座陶窑遗迹,其中一座(Y3)总长达5米多,是当时福建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大、规模最大的陶窑群,对了解夏商时期陶器生产,特别是黑衣陶生产以及研究龙窑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生产的陶器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相比,除了器类丰富之外,制作的陶器在烧造水平上,都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类胎质细密坚硬、吸水率低,叩之声如金石的硬质陶器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烧制产品最有特色的,是其器表的施黑衣或赭衣的装饰风格。有学者认为,这种施衣的硬陶与印纹硬陶的出现,与龙窑技术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

  葫芦山这一时期23座陶窑分布密集,并成组出现,反映了当时制陶手工业规模庞大,分工细化。结合2005年在浦城猫耳山夏商时期窑群的发现,说明这一时期在闽北地区形成了多个陶器烧造的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葫芦山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陶器器表的黑衣已发展成呈褐色玻璃质的结晶层,有的还有冰裂剥落的现象,基本与后来的褐釉相当。有学者认为,这已发展成为一种氧化铁含量很高的早期釉,应该是中国早期瓷釉的滥觞。

  葫芦山地层连续、清楚,陶窑遗迹的结构一脉相承,完整地揭示了陶器烧造技术从原始走向成熟的完整过程,为西周以后原始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夏商时期的这些窑炉分布密集,数量众多,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类陶器产品的强烈需求。

  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一时期葫芦山陶窑生产的黑衣陶产品不仅流行于闽北地区,在邻近的浙江南部和江西东北部也都有广泛分布。近年的考古调查也表明,这类陶器还向闽江下游乃至沿海岛屿地区辐射,甚至在空间距离更远的太湖地区马桥文化,都能见其身影,反映了这一时期闽北地区在先进制陶技术支撑下,其考古学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从距今5000年至距今3500年的千年窑火,从茹毛饮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文明发达的青铜时代,通过葫芦山古人神奇的双手,世代传承,将平淡无奇的泥土,变成形态繁多、用途各异的陶器。在多年的技术和工艺的沉淀与探索中,从软陶到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印纹硬陶,再从印纹硬陶到吴越地区盛行的原始青瓷器,见证了由陶到瓷的发展演变历史。

  在探索和挖掘葫芦山遗址文化价值过程中,不断提升遗址的保护级别,是考古工作者和各级政府共同的责任。从发现葫芦山遗址伊始的上世纪90年代初,遗址就被公布为武夷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近年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葫芦山遗址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葫芦山,半部闽北史前陶瓷发展史。我们希望能以葫芦山遗址的保护为契机,留住史前窑业发展的历史记忆,与公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携手共奏文物保护利用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