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故事 “经济开发区”今古变

2020-03-16 15:48:56 来源:福建日报

  站在葫芦山山顶向北望去,不远处耸立着一支“火箭”,那是南平航天体验馆的“长征三号”火箭模型。“火箭”顶部与葫芦山之巅差不多同样高,顶尖科技成果与史前文明遗迹遥相呼应。

  早先,这里是武夷山、建阳两地的交界处,是一座宁静村庄的后山。现在,南平市政府搬到了武夷新区,葫芦山所在的兴田镇成了新区的腹地,轻轨在旁边修建,开车到高铁“南平市站”不用20分钟。

  在西郊村村民心目中,葫芦山有着“守护者”一般的地位。村中老人说,葫芦山因为侧面看起来像一个金元宝,故被村民视为“风水宝地”。直到上世纪50年代,村民去世后,都被葬在葫芦山的背阳面。在闹匪患的旧时代,村民在把守好村口的同时,也会留好通向葫芦山的暗道。

  如今的葫芦山是一座低矮的茶山,山下立有“文保单位”碑,旁边是羊圈。村里的文保员曹建民说,葫芦山成为茶山以前,是村集体的果园,往前是民兵训练基地,再往前是放羊的荒山,再再往前就是坟山了。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考古发掘,当地人才知道,原来葫芦山曾是闽北先民的“经济开发区”——窑群。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葫芦山为古人类生活居住、生产劳动的场所,人们在这里烧造陶器。夏商之际,葫芦山遗址更加繁荣,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留下了数量较多的窑址、烧坑等遗迹,并修建了房屋建筑。同时,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留下了丰富的陶器和石器工具,并种植水稻、小米等农作物。商周时期,古人类继续在这里生活,遗留一些灰沟、灰坑以及墓葬。

  在山顶最高处,有一近方形的高地,经查明是建筑遗址。其文化堆积一般为3层,第2层为西周时期的文化层,第3层是同时期的高台基址。台基呈长方形,形制十分规整,系聚土堆积而成,方向为正南北,东西长15米,南北宽约10米,土台四边用大石垒砌护壁。台基当中有东西向一字排列的9块大石,偏东侧亦有9块大石排成双行,推测系有意取九之数。

  台基下边部分地方还有第4、5层文化层,即夏末商初的一些遗存,保存情况很差。

  据研究,台基应是西周时期当地居民举行宗教仪式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自2014年起,黄运明连续3年担任了葫芦山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他认为,葫芦山遗址发现的商代晚期建筑居址以及西周时期祭祀遗迹,丰富了福建地区同时期相似遗存,为研究商周时期闽北地区建筑形式、居住形态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发掘之后,考古工作者对葫芦山遗址进行了整体保护性回填处理,为以后的发掘、保护、展示工作尽可能地提供和保留实物资料,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史前文化遗产。

  根据福建省政府批复的《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葫芦山遗址所在地被划入兴田组团,兴田组团的主导功能被定位为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眼下,航天体育馆来了,当地村民说,康养基地和熊猫馆也来这里选址了。

  几千年来守护、滋养着西郊村的葫芦山,静静地等待巨变的来临。而这些新事物,对葫芦山遗址的后续保护、利用,以及对提升武夷新区历史文化底蕴,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葫芦山遗址紧邻城村汉城遗址和闽越王城博物馆,毗邻武夷山景区,具有很高的保护、利用、开发价值。”对于这处文化遗址的潜力,黄运明表示看好。(记者 吴柳滔)